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语录 名人语录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_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ysladmin 2024-08-06 人已围观

简介诗歌鉴赏答题技巧_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的话题吧。1.古代诗歌鉴赏答题2.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_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的话题吧。

1.古代诗歌鉴赏答题

2.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技巧

3.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4.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典型十大规律与阅读答题技巧

5.高中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技巧

6.语文诗歌鉴赏题应该怎么答?常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_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1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o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2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总结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解析(7)”一文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间好好复习,为高考做准备,大家加油。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3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4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5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是难度极大文学色彩浓郁的常见题型,下面我为大家集锦一些关于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技巧。

       

一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题型

        1.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3.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4.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二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模式

        1.分析意境型模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典型十大规律与阅读答题技巧

        古诗词令人喜欢,可是古诗鉴赏题却让许多同学头疼。解答这一类题目,重要的是基本功夫,出题的方式和答题的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 方法 (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

        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品局部,抓住关键

        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看注释,破-解难点

        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抓整体,全面参照

        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第二,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赋、比、兴(创作方法)

        (2)表现手法 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

        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

        (三)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规范

        鉴赏意象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鉴赏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鉴赏炼字型的题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 说说 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鉴赏诗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鉴赏语言风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理解诗句含义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

        ★ 高中语文赏析古诗的答题技巧及常用术语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及解题技巧总结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整理

        ★ 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2020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技巧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和领悟。而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备考点,对于那些摸不到规律的童鞋有福喽,下面这10大规律,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典型十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逝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逝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适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有哪些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答题技巧: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语文诗歌鉴赏题应该怎么答?常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有哪些?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关注诗后的小注。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注释的作用更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有的是给你说明有关背景的。这些都是解题的钥匙。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体会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5、调动库存,展开联想。在鉴赏诗词时一定要把你脑海中存储的有关诗词的知识、作家的生平遭际、关于某个地域的文史知识等都调动出来,帮助你尽快地理解作品。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好了,关于“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