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语录 名人语录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_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视频

ysladmin 2024-08-07 人已围观

简介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_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视频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_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视频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的话题。

1.谁知道《道德经》中的名句!!!!!最好有解释!!!

2.《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3.老子 名言

4.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5.《道德经》十则经典名句悟道

6.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谢谢!!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_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视频

谁知道《道德经》中的名句!!!!!最好有解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还有:

       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8月30日名言)

       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六章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现代汉语释义:人民不怕死,何必用来死来令他(她)们恐惧?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品读《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本法天地阴阳而作的经典,其中许多理念对于当今世人仍然很有帮助。《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选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大意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2、老子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选自《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大意凡是强大的必处于下方,凡是柔弱的必处于上方。如同一棵大树,只有树根强大,才有柔弱枝条和茂密枝叶。倘若树根枯死,枝叶还能存活吗?

        3、老子曰: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选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大意老子说:人少些贪欲就可以安静,人一安静,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选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大意真正有善德的人不会刻意表现。那些无德和缺德之人,总会有意包装,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有道德之人。

        5、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选自《道德经·二十九章》。

        大意老子说: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畅万物之情,适合万物之性,进而实现天下大治,安宁幸福。

        6、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选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大意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够资格领导这个国家;能够为了天下的利益而承受灾难的人,才有资格当天下的君王。

        7、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选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大意所有的追求都是无止境的,只有懂得知足才是真的富有;常立志,不如立志常。坚持力行、努力不懈才算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虽然死亡,但精神仍存存,才算真正的长寿。

        8、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选自《道德经》第七章。

        大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9、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选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大意老子说: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世俗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10、老子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选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大意老子说:堂堂正正的君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总是居以忠厚朴实,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美句阁:净心,静行,道法自然,如来! 欢迎大家点评,转发,去心垢,除戾气。

老子 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以下是我精心推荐的《老子》 名言 名句翻译,欢迎阅读 收藏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 措施 。?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 文章 。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傅佩荣)一个人的才华展示就像用脚尖跳舞一样。用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创造出美丽的 芭蕾舞 来,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时候才用脚尖,日常行走还是要遵循自然。?企者不立?,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哪怕是才华横溢,也要修炼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实,从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时常可以立,关键的时候可以立。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

        ?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15、?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 方法 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傅佩荣)这是讨论解决怨恨的办法。一旦结上怨仇,其在双方心理上的影响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调解,只是将显性的情感障碍变成隐性的罢了。怎样才能彻底消除呢?这也许是与人生存相始终的一个话题。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遗留的恶劣感觉便不会轻易的消除,或者说补救的代价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在交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导致结怨的因素。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傅佩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可能还相当普遍的,但未必尽然。?信而美?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经典名言欣赏:

        1.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0.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道德经》十则经典名句悟道

       

        篇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篇二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篇三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谢谢!!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在中国众多历史名著里,《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这三部古典名著是国学文化的代表作,并引起很多学者的拜读和研究。

        1、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译文:无贪欲则入静,入静则天下自然安定。

        悟道:不贪不腐心安然,潜心修行天地宽。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而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水之善就接近于“道”了。

        悟道:水利万物而不争,顺势而为成大道。

       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第十九章》

        译文:保持纯洁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悟道:心灵从容不忘本,贫富贵贱无杂念。

        4、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译文: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过错。

        悟道:勤奋耕耘天地间,言行举止要规范。

        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道德经 第五十章》

        译文: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四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些,却过早地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的太过度了。

        悟道:养生适度多吃素,寿终正寝不吃药。

        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悟道:低调做人纳百川,潜心做事天地间。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译文: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出色;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

        人生悟道:建功立业不彰显,戒骄戒躁写人生。

        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

        译文:天下(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神圣的产物,是不能凭主观意志去改造的,也不能强行把持。凭主观意志去改造必然会失败,强行把持则必然会失去。

        悟道:顺其自然修自己,改变他人徒枉然。

        9、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译文: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情,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是污浊的,最方正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

        悟道:藏起锋芒显混沌,不漏棱角成大器!

        10、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译文:战争多时,要带着悲痛的心情,胜利了要以丧礼对待。

        悟道:常怀一颗善良心,人中豪杰善中来。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语]

       这一章重点讲“复归”的学说,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本章是作为重点专讲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老子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雄、守雌,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当时正处在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纷纭扰攘,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老子提出了“守雌”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此处还应注意,不仅是“守雌”,还有“知雄”。在雄雌的对立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处于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几个名词,代表着老子的一些基本观念。

       [评析]

       “朴”、“婴儿”、“雌”等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本章的“复归于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本章里有“复归于婴儿”以及后面的章节中也有提及“婴儿”这个概念的地方。“婴儿”,其实也是“朴”这个概念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这就涉及到老子所说的“复归”这个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在本章里,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陈鼓应说,“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好了,关于“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