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情感语录 情感语录

诗歌鉴赏课题_诗歌鉴赏课题研究

ysladmin 2024-05-11 人已围观

简介诗歌鉴赏课题_诗歌鉴赏课题研究       诗歌鉴赏课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诗歌鉴赏课题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1.高中

诗歌鉴赏课题_诗歌鉴赏课题研究

       诗歌鉴赏课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诗歌鉴赏课题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2.教案《汉乐府两首》

3.《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4.大班散文诗欣赏活动《落叶》教案

诗歌鉴赏课题_诗歌鉴赏课题研究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以定风波为例

       课题:《定风波》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天风海雨楼主

       单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

       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

       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

       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

       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

       (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

       2.论世:背景链接:

       (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

       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

       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现手法:

       ①

       以小见大

       ②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

       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

       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教案《汉乐府两首》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 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导引: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品味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导引: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品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感悟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感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导引: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板书: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三、迁移延伸 提高能力

       导引: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三种情怀较为突出: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四、课堂总结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五、作业 1、选做题:

       (1)把《登高》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 (2)以“悲秋”为话题,写一首诗。

       要求:①写诗要注意韵律;②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③写诗要意蕴丰富;④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2、背诵《登高》。

《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老师还在为学生的上课备课而烦恼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了《汉乐府两首》教案,仅供参考,谢谢查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本课时学习《上邪》。

        二、关于汉乐府: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蒐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蒐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羣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三、识记生字词

        上邪 yé 无绝衰shuāi 夏雨yù雪

        四、诵读课文:

        听录音,诵读,要求能当堂背诵。

        五、解读课题:

        《上邪》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歌,是一首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诗。诗中描述一位女子对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全诗共 9 句,分为两层。

        六、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层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指“天”;邪,通“耶”,感叹词。“上邪”是指天发誓,等于说“老天啊”。君,对男子的敬称,相当于“您”,指女子的意中人。相知,互相结为知己,等于说“相爱”。命,“使”的意思。绝衰,断绝衰退。这几句的大意是:老天啊!我想同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不会断绝衰退。这是女子在向爱慕的意中人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层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陵,指“山峯”;竭,枯竭;雷,这里用作动词,“打雷”;震震,雷声。雨,这里也用作动词,“降下,落下”;天地合,天地合并在一起。古人认为天地分开,才能开辟世界,“天地合”是指“世界毁灭”;乃,副词,才。这几句的大意是:高山没有山峯变为了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这几句想象奇特,一连列举出五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反面证实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七、问题探究:

        1、作者假设了哪几种她认为不可能的自然现象?

        五种:高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

        2、为什么说“山无陵”以下六句,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

        因为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八、精华鉴赏

        这首诗言简意深。全诗只有 35 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

        九、参考译文

        老天啊!我想同意中人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永不断绝衰退。只有高山没了峯顶变成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

大班散文诗欣赏活动《落叶》教案

        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颇丰,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好的工作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准备工作

        本阶段我校领导针对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分别召开了小课题开题会,会上教科室高主任我的开题报告进行了修改指导,并对如何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做了说明。我根据会上所得及指导教师的建议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这一阶段我更加明确了课题意义,拟定研究方法,对后期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研究

        1.调查范围:

        八年级全体学生

        2.调查内容

        (1)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进行分类和统计;

        (2)归纳并分析近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出题方向,考查重点;

        3.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

        4. 调查结论

        (1)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只停留在简单的背诵上,对诗歌的内容

        理解肤浅,做到知人论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2.鉴赏方法单一。

        3.缺乏兴趣,视诗歌鉴赏为畏途,更不愿为此投入时间。

        4.我们语文备课组还分析了教学现状,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人把诗词教学定位于识记的能力层面,多采用串讲解说的教学方式,相对忽视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感悟,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掘和提升。以上这些都为诗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队研究课题所要面对的困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

        5.从八年级学情来看,古诗积累不够,大部分学生仅能背诵少量古诗,甚至初一、小学背诵的古诗都忘记了。

        (2)近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出题方向,考查重点:

        1.纵观尽几年中考设题数目以2个小题为主,赋分基本保持稳定,分值在4分左右。题型设置以问答形式出现,主要是鉴赏一首诗两首诗比较鉴赏仅为点缀。注重衔接所学诗词,题目设问大都指向明确又适度开放。

        2.与近年试题相比较,20xx年诗歌从朝代上看有以下特点: 唐诗是近三年都在持续考查的方向,基本稳定。其中20xx年考察的是田园诗。

        3.作者均非流诗人。著名诗人完全退出,避免了猜题押题。作者作品“陌生化”成共识,体现了公正公平。

        4.体裁以律诗最多,绝句、词次之。今年的诗歌在体裁上非常集中,除了律诗、绝句和词外,没有涉及其他体裁。

        5.题材相对集中,兼顾其他。近年陕西中考所选古诗的题材中写景抒情、咏物抒怀、山水田园等经典题材占据相当分量,显得相对集中。这三种题材也是历年中考诗歌鉴赏题经常涉及的。20xx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在传承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变化和创新。

        (三)实验研究步骤:

        第一步:给学生搜集整理并积累常见的诗歌意象。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具体的物象所代表的含义,比如柳代表依依惜别、鸟代表自由等等,学生学得积极,掌握的也较好。

        第二步:牢记诗歌鉴赏的术语。语文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但作为学生,除过增加涵养,提高审美能力之外,还要考虑一些实用的技巧,否则他们学习开不到效果就会失去积极性。我将讲授赏析方法与讲解答题技巧结合起来,学生很感兴趣。我反复强调,对于诗歌赏析,一定要用术语来阐述,要将自己定位为内行,首先就得说内行话,所以,我要求学生牢记一些常见的术语,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烘托、对比等等,分修辞、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

        第三步: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让学生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词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做全面的赏析。

        第四步:我还利用网络、书刊等搜集整理和诗歌鉴赏有关的资料。并且加强理论学习,为整理成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以下几点困难:

        1.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浓,很少有人读课本之外的诗词,文化底蕴不厚,给赏析造成一定的难度。

        2.学生不喜欢背诵。

        3.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不够。

        4.学生学习诗歌不够系统。

        5.学生没有系统的答题方法。

        解决思路:

        1.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力求让学生明白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轻松背诵。

        3.利用诗词竞赛背诵、巧手绘诗等形式使学生多了解诗词的意韵美。

        4.力求交给学生赏析古代诗词的方法。

        5.帮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

        设计意图:

        在“秋天的童话”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外出散步,一路上幼儿对地上的落叶十分感兴趣,有的幼儿捡起树叶当扇子扇,有的幼儿说:“我要把树叶带回去送给姐姐,让她夹在书里当书签。”有的幼儿干脆把树叶丢进河里,兴奋的说:“你们看,树叶小船。”……原来,树叶会给幼儿带来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而散文诗“落叶”文虽短小,却充满趣味,想象力丰富而美丽、动态感强。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诗中语句简短而有重复,也是仿编的好教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能参照原作品进行联想、仿编。

        3、大胆质疑,积极解难。

        活动准备

        1、四张(大班上册15号挂图);

        2、配乐朗诵录音磁带,录音机;

        3、已学过歌曲《秋叶儿》;

        4、每人一张画有落叶的供添画用的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全体幼儿齐唱歌曲《秋叶儿》,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些美丽的秋叶儿都飘到哪里去了吗?

        幼:飘到小河里。

        幼:飘到马路上、飘到花园里。

        幼:秋叶儿还会飘到房顶上。

        幼:树叶飘到草地上

        师:秋叶儿飘到的地方可真多,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欣赏一首散文诗,题目叫《落叶》,听听看在这首散文诗里,这些美丽的秋叶都落到哪里去了,好吗?

        (二)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一遍。

        师:散文诗听完了,散文诗说树叶都落到哪里去了?

        幼:树叶落到了院子里。

        幼:树叶落到了小河里,还落到了沟里。

        幼:树叶落到地上,被小虫当成了家。

        2、教师配以再次朗诵散文诗一遍,并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

        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散文诗,这次请小朋友边听边把不懂的句子记在脑子里,待会儿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师:散文诗听完了,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幼:树叶落到沟里,为什么蚂蚁会把它当作小船呢?

        幼:因为那是条臭水沟。

        幼:不是,臭水沟小蚂蚁就不会去了。

        幼:因为沟里有水,小蚂蚁过不去就把树叶当作小船划过去。

        师:对有了小船小蚂蚁就安全的过水沟了。还有不懂得吗?

        幼:小鱼游过来,把它当作小伞?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幼:小鱼游到树叶下,就像“抢”了一把伞。

        师;是撑了一把伞,对吗?

        幼:嗯。

        幼:老师,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为什么说来信了?

        师:隘,提的很好,那哪个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呀?

        幼:树叶落下来了就是在告诉小燕子秋天来了。

        师:为什么呢?

        幼:因为秋天天气冷了树叶就会落下来。

        师:大家说的真好,许多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就是秋天来到了,小燕子一看到落叶,就像看到写着秋天来到的信一样,所以小燕子会说“来信了。”

        幼:那为什么小燕子会说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幼:因为南方比较暖和,小燕子喜欢住在暖和的地方。

        幼:对,妈妈告诉我小燕子喜欢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爱吃的虫子,就不会被饿死,也不会被冻死。到春天天气暖和了,小燕子还会飞回来的。

        师: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谁知道散文诗里为什么说“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幼:催就是叫小燕子快点去南方。

        幼:对,小燕子不快点飞等天气冷了就来不及了。

        幼:就会被冻死。

        ……

        3、请幼儿边看图边欣赏配乐的散文诗一遍。

        我们小朋友今天可真聪明,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好听的散文诗吧。

        (三)教师作仿编的示范,少数幼儿试编。

        散文诗里的树叶落到了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被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看见了,并且把它们当作了屋子、小船、小伞、信,那请你想一想,树叶还会落到哪里,会被谁看见,把它当作什么呢?

        引导幼儿相互讨论后仿编。

        幼:树叶落到院子里,小蚂蚁看见了,把它当作被子。

        幼:树叶落到草地上,小白兔看见了,把它当作扇子。

        幼: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看见了,把它当作饼干。

        幼:树叶落到汽车上,小鸟看见了,把它当作降落伞。

        师:小朋友想想,除了燕子天冷了会飞到南方去,还有谁也要非到南方过冬的?

        幼:大雁。

        幼:树叶落到地上,大雁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都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把你仿编的诗画出来然后再讲给大家听好吗?幼儿在落叶图上添画,边画边作仿编诗句的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可听听个别幼儿仿编的诗句。课后引导幼儿相互讲述。

        活动后反思:

        1、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教育活动,使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与同伴、老师的活动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2、提供了良好的质疑环境,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大胆提问,踊跃释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一句“你提的真好!”大大增强了幼儿提问的信心;一句“大家说的真好!”进一步提高了幼儿释疑的兴趣。

        3、为幼儿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在幼儿进行仿编前,采用小组或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机会,他们说话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4、综合艺术,照顾全体,使人人都能参与想象、讲述活动。用绘画的形式让幼儿把仿编的内容画出来,活动后便于幼儿再次交流。

        附:

        散文诗欣赏: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好了,关于“诗歌鉴赏课题”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鉴赏课题”,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