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情感语录 情感语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句子专项训练PPT_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句子专项训练

tamoadmin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3篇 每一个六年级语文老师都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句子专项训练PPT_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句子专项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3篇

每一个六年级语文老师都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 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设计意图

引导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 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 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 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 交流:

?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 ? 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 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板书:

大大小小(对比)

五彩池

(奇异) 池子:不同 同一个

池水 现象 同一溪流,各不相同

(鲜艳多彩) 虽然但是 池水 不同 成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的后续更新吧!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中一些道具的来历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这一国粹的喜爱之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知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理解课题。

 过渡: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京剧趣谈。)大家会注意到课题中的哪个字?(生回答:趣。)对!“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关于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些特点。

 4.教师出示字词,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驰骋尴尬彻底鲜明虚拟唯恐制服高妙凸显无穷无尽约定俗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风雨不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趣谈“马鞭”。

 (1)学生快速默读《马鞭》一文,圈画不懂的地方。

 (2)结合阅读提示,思考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3)教师补充资料,出示、京剧选段,学生欣赏后再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补充文字资料。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摔叉、掏翎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趟马的形式多样,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

 ②播放资料。

 ?京剧《追韩信》中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片段。

 ?《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员喝完豆汁后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阅读思考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思考卡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5)汇报交流阅读思考卡上的问题,品析课文。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回答。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马鞭的产生、马鞭的作用和舞台效果都介绍得非常清楚。阅读时要留心,找出对应的句子回答即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所以马鞭便产生了,这是一种虚拟的道具。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所体现的程度之深。“彻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彻底解决”和“无比漂亮”都包含着一种赞叹,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佩服的感情,这也说明“马鞭”是一种凝聚着智慧的表现手法。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预设:学生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预设:学生应该已掌握找过渡句的方法:过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文中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所以文中除了讲马鞭外,还讲了针线、饭菜等虚拟道具,这些虚拟道具是和鞋底、酒壶酒杯这样的实体道具配合使用的。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预设:课题是《京剧趣谈》,“趣”是一个关键字。所以此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些地方有趣,这样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趣谈“亮相”。

 过渡: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亮相。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预设难点一: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

 明确: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预设难点二: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课文中讲了两种亮相——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静态的亮相是在紧张而激烈的情节当中突然停下来,一切都像是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作用是以静显示武艺的高强,显示必胜的信心。动态的亮相是双方正在交战时,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枪。这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作用是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预设难点三: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既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4)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3.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中一些有趣的知识,我们也观赏了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现在让我们也来演一演,亲自体味一下京剧的魅力吧!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骑马快奔绱鞋底主客饮酒静态亮相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

 (教师若能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兵器等。)

 四、质疑交流,拓展阅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除了马鞭和亮相,有关京剧的有趣的知识还有许多。比如京剧的脸谱与人物分类、京剧的音乐、京剧的服饰等。京剧虽然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我们一提到京剧,首先想到的京剧爱好者是老人,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却不多。有些人还说京剧是“老人的艺术”“过时的艺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京剧为什么不能普及呢?

 预设:其实不仅仅是京剧,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受众小、被人淡忘的尴尬处境。听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和学习。教师要强调,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多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体会它的无穷魅力。

 2.补充资料,出示一些关于京剧的关键词,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京剧的魅力。

 京剧的四大基本功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

 京剧的四大行当人们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京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一般来说,红色脸谱代表忠义;紫色脸谱象征刚正;蓝色脸谱代表勇猛;黑色脸谱代表耿直;绿色脸谱表示侠骨义胆;白色脸谱表示*诈、狠毒;金、银二色脸谱则多见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

 京剧界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投票选举产生的,前四名依次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具特色。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欣赏相关表演。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去看一场京剧表演。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尴尬虚拟高扬低垂装饰约定俗成

 绱鞋底酒宴唯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举杯饮酒)

 4.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板书:亮相静止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绱鞋底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绱鞋底仆人凸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2.师:“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可以高扬,可以;可以,可以。

 (2)俗话说“”,古诗也说“”。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什么还要介绍京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马鞭,是否冲突?(指名说)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2.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明确: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指名说)

 明确: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态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亮相不愧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五、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学生交流)

 归纳:(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了解更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和奥秘。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京剧趣谈

 马鞭亮相

 马鞭的功用静态亮相——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虚拟的马鞭动态亮相——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装饰的美实在的道具虚拟的道具

 教学反思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解决了哪些问题?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明显。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陶醉”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工具

 有关本课规定的挂图、小黑板、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实施目标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播放录音《月光曲》

 二、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对话)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6)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方式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板书: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

 检测目标

 1、《月光曲》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指名说说哪些是联想部分,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景物。

 3、朗读课文,背诵规定句子。

 矫治目标

 (1)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辨实物和联想。

 (2)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补差补缺工作:谱琴声听同月光、琴声、事物写谈话情作过第一首激动月亮初升、海面、想弹用程第二首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全文。

 2、片断训练。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

 盲键粼缕恬汹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六年级# 导语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由于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 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