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情感语录 情感语录

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谁

ysladmin 2024-05-11 人已围观

简介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谁       我很了解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2.秋天主要写的是哪个画面?3

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谁

       我很了解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

2.秋天主要写的是哪个画面?

3.断章是出自哪个诗集?

4.何其芳的诗集 预言 简介

5.秋天 何其芳

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谁

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

       1917年2月

       《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

       1920年3月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1921年7月

       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1921年7月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后有冯乃超等参加

       1922年3月

       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

       1923年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待

       1925年

       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

       20年代代表诗人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20世纪20年代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曾与梁实秋等成立清华文学社:红烛》《死水》…

       20世纪20年代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微雨》《为幸福而歌》…

       20世纪20年代

       穆木天,原名穆敬熙,现代诗人翻译家:《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

       20世纪20年代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5年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1932年

       《现代》:《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诗人发表诗作的重要刊物,施蛰存任主编

       1935年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1936年

       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合集《汉园集》,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1937年9月

       七月派:《七月》(主编胡风)《希望》等杂志及丛书上出现诗人群,代表诗人有艾青等

       30年代代表诗人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林徽因诗集》…

       20世纪30年代

       戴望舒,1905-1950,1926年创办《璎珞》旬刊,成名作《雨巷》:《望舒草》,《望舒诗稿》…

       20世纪30年代

       李广田,1906-1968,与卞之琳何其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汉园集》《春城集》…

       20世纪30年代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

       20世纪30年代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

       20世纪30年代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预言》《夜歌》…

       20世纪30年代

       南星,1910—1996,原名杜南星:《石象辞》《松堂集》…

       20世纪30年代

       辛笛,1912-,原名王馨迪:《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

       20世纪30年代

       覃子豪,1912-1963,主编《蓝星周刊》《蓝星诗选》和《蓝星季刊》:《自由的旗》《海洋诗抄》…

       20世纪30年代

       纪弦,1913年-,本名路逾,16岁开始写诗,曾创办《现代诗》月刊及季刊。

       40年代中后期

       中国新诗:人在《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上发表的现代主义作品,代表诗人有穆旦杜运燮等

       40年代

       九叶诗派:由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等所构成的诗派,作品有《九叶集》

       40年代代表诗人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1916-1995,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20世纪40年代

       陈敬容,1917-1989,原名陈懿范:《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

       20世纪40年代

       杜运燮,1915-2002,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诗四十首》《晚稻集》…

       20世纪40年代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20世纪40年代

       罗寄一,1920-2003,原名江瑞熙,1943年毕业于法商学院:《诗音乐的抒情诗》《一月一日》…

       20世纪40年代

       郑敏,1920-,中国现代女诗人:《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20世纪40年代

       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诗第一册》《唐祈诗选》…

       20世纪40年代

       袁可嘉,1921-,诗人,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半个世纪的脚印》…

       20世纪40年代

       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

       20世纪40年代

       屠岸,1923-,本名蒋壁厚,文学翻译家,作家,编辑:《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

       《尝试集》诗集。胡适作。1920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安徒生于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

       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湖畔诗派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湖畔派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新格律诗派因此逐步形成,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也称为新月派。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格律诗派"的新诗人。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格律诗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

秋天主要写的是哪个画面?

       《汉园集》是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其中不包括()。

        A.何其芳

       B.李广田

       C.卞之琳

       D.徐志摩

       正确答案:D

断章是出自哪个诗集?

       1、主要内容

       本文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分别描绘了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秋思图三幅画面。

       2、原文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3、赏析

       全诗通过描写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向往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向往与回味美好秋天的感情。

       4、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红学”(即对《红楼梦》的文本、作者、版本、脂砚斋评及“佚稿”进行研究的学问)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原名何永

       何其芳本人

       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何其芳的诗集 预言 简介

       《断章》

       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卞(bian)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赏析: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含义深刻,韵意丰富,有着特别的含义,深读方可感受其内涵!

秋天 何其芳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其时诗人才19岁。诗开始收入《汉园集》,是其中题为《燕泥集》的首篇。1945年诗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个诗集,又收入这首诗,并且以此诗作为集子的名称。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全诗共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来抒写,剖白式地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它的到来,热情赞美它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它的惆怅。想见时,“年轻的神”那“夜的叹息似的”足音,轻柔、飘忽,而诗人却凭着自己细腻的感触,将它从“林叶和夜风的私语”和“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中辨认出来,诗人盼望“年轻的神”的心情是何等的热切,迎候是何等的专注。相见后,诗人热烈赞美“年轻的神”所生活过的光明、温暖和多情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倾慕之情。诗人祈求“年轻的神”不要离开自己,“前行”到那阴森恐怖、黑暗和空寂的地方去。可是“年轻的神”似乎并不了解诗人的心情,她执意要走。尽管如此,诗人也愿意为它引路,要在阴森黑暗的路途中给它抚慰、温暖和力量。最后,“年轻的神”终于走了,那脚步声竟“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悄悄地消失了、“年轻的神”从那美丽、温郁的南方而来,却走向了恐怖死寂的森林中去,从光明到黑暗,并不美满。它的轻飘而来使诗人激动得“心跳”,而它的无语而去却给诗人留了凄清的哀怨,给诗人留下了深深的惆怅。

       何其芳喜欢在回忆和梦幻中寻找美。他的诗总是在淡淡的哀怨中透出一些欢快的色彩。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作者捕捉的是“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心灵的语言,“省略去那些从意象到意象之间的链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天地,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婉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语言富于音乐性,六行大体押韵,每行的节顿又大体相等,读起来使人产生平和愉快的感觉。诗句本身的节奏又和情绪的抑扬顿挫相协调,从而产生了拨动心弦的音乐效果。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发表后,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许多人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时常吟诵。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来,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将落叶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蛇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之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读作(zhēngzhēng——一声(争))伐木的声音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 ( shuò )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秋天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 ( biān ) 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尖而小,鳞较细似的乌桕 ( jiù ) 叶的影子。

       芦篷芦苇做的船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渔船)返回,停船靠岸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 liáo )高远空旷,也作“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 ( hé ) 干涸,没有水了见石更清洌 ( liè )水清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 ( mèi )睡梦在牧羊女的眼里。

       中心思想(表达感情)

        本文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秋思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好了,关于“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