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能量的句子 正能量的句子
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_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ysladmin 2024-08-06 人已围观
简介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_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七年级上册语文《金色花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七年级上册语文《金色花》公开课教案
2.七年级下《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3.《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设计
4.《声声慢》教案「公开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金色花》公开课教案
《金色花》这一课文诗人的目的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爱,去反映妈妈对孩子的爱,从而表现世界上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母爱。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一、教学目标
1、掌握匿笑、祷告、嗅、摩、衍等字词,积累语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初步体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初步理解诗歌意象及借物抒情的方法。
4、感受诗歌轻松愉悦的意境美,温馨圣洁的情感美,体验人间至真至纯的母子深情及诗人博爱的胸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教师以舒缓深沉的语气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05年6月的《语文新圃》上刊载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所破旧的山村小学,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孩子们的愿望很多,也很美好:有的说长大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老师,有的说要当大老板……突然,一行字闯入老师的视线:“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老师又惊奇又好笑,接着往下看:“我爸爸不幸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家说黑夜里有鬼。我很怕鬼,妈妈也怕,只有爸爸不怕,可是爸爸已经不在了。还听人们说,家里有狗,鬼就不会来了,可我家连狗也没有。我多想变成一条狗,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口,那样妈妈就不再害怕了。”读到这里,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出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2、指明个别朗读。(穿插识字环节:匿、嗅、祷、摩、衍等)
3、思考讨论: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况)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三)美读探究
师: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读出这孩子的个性与情感。诗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该怎样读出妈妈的心情?
1、小组合作品读,互相揣摩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指明个别朗读,读后点评。(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不够好,请说出理由,并试着朗读。)
语言品味重点语句参考:
①“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句中妈妈的话语要读出焦急的心情。从“暗暗”、“匿笑”中体味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中“突然”表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个性,同时表现要给妈妈带来惊喜的心情。“求”表现孩子撒娇的天性和恋母、爱母的情感。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句中“坏”字读出母亲又惊喜又嗔怪的语气,贬词褒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句中“不”字拉长读升调,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天真、得意的语气。)
3、听录音精彩片断朗读,对比再点评:录音读得好,还是学生自己读得好,说出理由。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四)助读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1、 生自主讨论交流。
2、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把儿童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既赞美了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母爱的光辉。
师:从文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生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2、 介入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资料一、泰戈尔,印度诗人、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十二部,短篇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是一位不幸的人,幼年丧母,青年失去心爱的人,中年妻子病逝儿女夭折。但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他仍然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是何其博大!
资料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泰戈尔
设计意图:此环节修改,介入资料一、二,①意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解读文本,更加深刻体会诗人内心情感。②让学生在体会世界伟人博大胸怀的同时,得到情感心灵的熏陶和陶冶,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拓展抒写
1、结合实际,谈谈感悟: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2、真情表达,借物抒情:以“如我 ”句式,写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体验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水到渠成进行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爱犹如春风细雨随时沐浴着我们的身心,只是平时缺乏感受。
②以“如我_____________”句式写话,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及时运用文中所学借物抒情的方法。
(六)作业延伸
1、学做诗人,请把课堂上所写的这句话,拓展成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2、积累知识,收集有关母子之爱的诗文、名言或典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
作业①:为了学以致用,落实巩固能力目标。
作业②③:学习语文功夫在课外,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总结 :同学们,母子深情是人间至爱。母爱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一声轻轻的叮咛,一丝会心的微笑,甚至烦人的唠叨,严厉的斥责……都是浓浓母爱的表现。可我们有时却忽略了,不懂得感受,不懂得珍惜。如今请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回报吧。
七年级下《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材依据
《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设计《导学案》,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使学生能在唯美的诗情画意中鉴赏、学习诗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课间播放《月满西楼》
“在我国诗坛有一位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他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刚才我们课件所播放的歌曲《月满西楼》的歌词便是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二、进入新课
学生已在课前预习
读通全词
齐读(检测读音和节奏)——听录音跟读并画出节奏(教师根据《一剪梅》双调特点,强调节奏划分)——自读——学生展示(配乐)——齐读(配乐)
读懂全词
在未赏析全词之前,诵读可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但还不能很好的读出感情
1、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学生根据预习所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易安词分前后两期,由于人生境遇的变化,前后期的词风也有所变化),明确本诗写作的具体时期)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全词,疏通全词大意,小组间交流,若有理解困难,提出问题全班解答(预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句为倒装句)
3、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和主旨句
“相思”“闲愁”:由相思而生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乃相思之情
4、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请问女词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生出“相思之愁”的呢?
提示:红藕香残玉簟秋
她的“相思之愁”有没有办法排遣呢?为什么?
提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她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愁”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呢?
提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这三道题赏析诗歌,要从意象和关键字上着手,突入方法的运用)
总结:
相思与愁皆是无形而无法捉摸的情绪,但在李清照的秀笔之下,这样的相思之愁却如影随形,缠绕不已,无处不在,堆蹙眉头,更郁结于心。一窥易安体的风格:语言清新典雅,情感温婉细腻引用歌词:“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想你到无法呼吸”(可请学生唱)
5、能力拓展
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但也容易使学生思考懈怠,适当安排独立思考的的题目是合作学习的补充,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为什么“一种相思”,却是“两处闲愁”呢?
两个题目,学生可任选其一,独立思考拟写答案后再全班分享
至此,诗歌的情感分析已经基本到位,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邀请学生演唱《月满西楼》
三、方法总结:
在本词的学习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举例说明
学习应善于总结方法,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即本着“学一首而知一类”的观念,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有助于帮学生明确词作赏析的方法,并融汇贯通到其他诗词的赏析中。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自读李清照后期词作《武陵春》,体会词人前后期词风的不同。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业1的设计旨在巩固本课所学
作业2所选的诗歌为李清照的后期词,学生自读这首词既是对本课所学鉴赏方法的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此词感受李清照后期词风的变化。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 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 ,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 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设为一只鸟,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 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设开头,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05年3月31日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声声慢》教案「公开课」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设计《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感知课文内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淡淡土腥气
触觉:冷雨潮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第5节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听觉
第7节
黑键灰键“拂弄、奏
第9节
羯鼓
电琵琶 “刷、鞭、打”等
第10节
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雨?
地域感:美国
→
台湾
→
大陆(横向
) 形象密集
听雨(主线)
历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时代(纵向)
述写瑰丽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
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情切意浓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爱的是:古大陆瓦上的雨。
4、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或者传达了作者的乡愁、故国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对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
6、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
四、雨连着台湾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和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与海峡两岸“参(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由此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
1、句式上 长短配合,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是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3、诗化的语言。
4、修辞。匀称的对偶、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你觉得那冷雨里有---------------------------------------------------------------------------------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名家点评: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江少川主编《大学语文》
诗歌欣赏: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
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课堂小结: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听听那雨声》所表达的是余光中先生对山水的独特感悟。这位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新中国文学的史册上。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
作业布置:
1、收集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词佳句
2、写写“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3)字数: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地域感:美国
→
台湾
→
大陆(横向
)
思乡之情
听雨(主线)
历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时代(纵向)
文化之恋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知识扩展: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点绛唇
姜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吴松即苏州河)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赏析: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怀古小词是淳熙十四年(1187)雁南飞的残秋道经吴松至苏州时所作。“燕雁”即北雁,象词人一样“太湖西畔随云去。”上片第二韵为传唱千古体现白石独特风格的名句,其貌其神清苦的数峰聚首商量黄昏降雨,物拟人,人拟物,活画穷愁而颇自得,是词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内蕴极丰富。自然与诗人浑然为一,动态寥阔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的风骨和精神。下片点怀古,家住苏州甫里的唐代高士诗人陆龟蒙(天随子),思想与一生浪迹天涯的鸿爪颇似白石,姜一世甚推崇之,今临其地,能不念及?云雾缭绕“商略黄昏雨”的数峰中,陆、姜当各占其一。
注释:注释:燕(yan1)雁:北国燕赵之地。拟共天随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住松江,近苏州。当时杨万里等人要用陆的天然情趣,来救江西诗派的瘦硬之风。白石虽是江西人,论诗却是膺服陆龟蒙的。陆龟蒙不羡权贵,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的脾胃。白石曾赋诗,「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吴松:即今吴江。本年春,姜夔曾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 ②商略:商量,酝酿。此处指遥望山峰,雨意很浓。 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 ④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上片写景。“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下片因地怀古。“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集评 卓人月《词统》:“商略”二字诞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陈思《白石道人年谱》:案此阕为诚斋以诗送谒石湖,归途所作。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白石泛舟吴江,见太湖西畔诸峰,阴沉欲雨,以此二句状之。 “凭阑”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余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杨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虞美人①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宁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 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出示自学指导(三):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吗?
提示: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出示自学指导(四):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清学稿?中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一、?学引用清?教学是一种目标控制教学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目标。展示目标的环节是导学的过程,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达成目标的环节重在学(学生自学)、引(教师引导)、用(学以致用);检测目标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巩固目标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清学的过程。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为: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
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先学后教?,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地备学生,尽可能考虑到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的困惑疑问,考虑到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样才能对他们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引导和评价,也才能真正做到?学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须时时处处想着学生,譬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当由浅到深,注意问题之间的承接与过渡。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学提纲的设置,一定要方向明确,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浪费了很多时间,主要在于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
三、?学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体运用要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运用,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促进师生对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课件太多,使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课件张数不宜过多,主要呈现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和必要的资料性文字,课件制作一定要为课堂教学预留生成空间。这样更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地发挥引领作用,而不受课件程序性的牵制。
附:清学稿
李清照《声声慢》清学稿
班级 姓名
知识链接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清学训练
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二、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黄昏
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选做)
四、谈一谈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