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能量的句子 正能量的句子

古代戏曲名句赏析_古代有名的戏曲名句

ysl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古代戏曲名句赏析_古代有名的戏曲名句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古代戏曲名句赏析”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1.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筒

古代戏曲名句赏析_古代有名的戏曲名句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古代戏曲名句赏析”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1.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筒析《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2.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歌词赏析

3.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升诗句名句名言

4.翻译一下大学语文中的《长亭送别》,最好的答案有高追分

古代戏曲名句赏析_古代有名的戏曲名句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筒析《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奇气郁勃,博辩纵横”,其中的独特人生感受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他自己说:“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时人也说,“由于作者早岁以诗文鸣于时,又是一位属于泰州学派的思想家,喜欢议论时政,所以人们对待他的剧作往往不肯‘就戏论戏’,总认为戏剧形象中藏着许多机锋,寻味不尽”(《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着赵景深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59页)。怎样认识昆剧《牡丹亭》的文化意义?我想,首先是要看戏、看剧本,但是读一下英文译本,看看外国人的说法,也许会有所启发。再说,因为人类学的描述方法是接近于文学的,因此人类学家就可以象文学批评家一样,“解读”剧本。“人类学者的工作就是选择一项引起他注意的文化事业,然后以详尽的描述去充实它并赋于说明性,以便告诉他的读者理解他所描述的文化的意义”(《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马尔库斯费彻尔着三联书店1998年52页)。

       莎翁和汤显祖属于同一时代,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牡丹亭》的译者白也(CyrilBirch)说,汤显祖的“题词”写于1598年,和地球另一面莎士比亚写《罗蜜欧与朱丽叶》近于同时。更为相似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应了西人的一句谚语,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两位大戏剧家不仅活在同一历史时期,而且思想也是相通的。至今,不仅中国人说不尽,外国人也说不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Without visiting this garden,how could Iever have realized this splend or of spring!)这也可以是一种暗隐:不能理解古典昆剧艺术,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美国波士顿Cheng&Tsui出版公司自称“骄傲”地出版了全本55出的《牡丹亭》(英文ThePeonyPavilion或拼音MudanTing),并且被评为美国1981年的杰出学术著作。译者用的是徐朔方、杨笑梅的《牡丹亭》校注本。书封面的介绍写得简明扼要,“产生于16世纪晚期的明王朝的这本古典戏剧故事,说的是杜丽娘梦到了一个理想的爱人;但没有希望再遇到他,于是不平静地死去。她好象死了,如鬼一样不断地寻找她的梦中的爱人,直到这个爱人最后发现了她自画象;这个爱人也梦到了她,爱使她神奇地活了过来”。

       译者的“前言”首先引用了汤显祖的“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者而生”。汤显祖知道这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世人是不相信的,“形骸之论也”。所以他辩解说,故事是有本源的,而且“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是强词夺理,但因为我们读了书,看了昆剧《牡丹亭》后,深深地感动而原谅他了。在汤显祖来说,“情”是伟大的,它来自内心,不可抑制,是对冷冰冰的封建理性的胜利。

       的确,汤氏的官场情尽,借《牡丹亭》的男女之情表现个性解放之情,自由之情,“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丽娘不仅是少女的怀春,而且暗喻着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至情”可以“还魂”。“作家感到人民的痛苦,青年的受压,以及知识分子的才能无所用,这种时代和社会的苦闷和渴望出路的希冀凝聚有作家的笔端,折射在杜丽娘的性格之中”(《昆剧艺术》创刊号64页)。明人王思任说,“情不可以论死,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深于阿丽者矣”。嵇康在《释私论》中说,“越名教而任自然”,人的自然本性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游园》、《寻梦》二场,集中地表达了崇尚自然的思想,“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自然”是画龙点睛之句。古人寄情于戏剧,以美女来寄托自已的政治理想,这是自屈原《离骚》以来的传统,“美人香草,皆忠臣孝子之寓言”。这需要不断地领悟和反思。连伟大的毛泽东都说,读了几次《离骚》,又有新的体会。吴梅说,《牡丹亭》“在生死之际”,前五折“由生之而死”,后五折“自死而之生”(《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156页)。杜丽娘死了再生,确实是此戏的中心,是作者希望的理想不灭。封建主义可以死灰复燃,民主主义为什么不能如杜丽娘一样“月落重生灯再红”呢?

       译者又说,在汤显祖时代,南戏到达了它普及的高峰。它的特点是青年男女之恋,遇到阻力,但最后是大团圆。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值得崇拜的女英雄之一。戏有一种闲散的优雅的味道。在优美的气氛中,用诗一样的语言,分析了戏中生死间主要的各种角色,作出了“深刻的哲学论断”。又说,在充满阳光的星期天的草地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大学生读此书,也可以做一个好梦。而且,青春少女杜丽娘,有着一般性的特点。潘光旦老先生说,“寻常在结婚以前守身如玉的青年容易做白日梦”。他以古书为证:“有二八佳人,端立于上,......艳丽无匹,徐乃作回风之舞,如履平地,婉转袅娜,百媚横生,两袖惹云,不粘不脱”(性心理学霭理士原著潘光旦译注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88年172页)又有宋代一女,年十七卒,“每当疏雨垂帘,落英飘砌,对镜自语,泣下沾襟。疾且笃,强索笔自簪花小影,旋视良久,一恸而绝”(同上179页)。明代杭州有女伶名商小玲,以色艺称,善演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后因片面相思,郁郁成病,终死在红氍毹上。这些古书上的描写,和杜丽娘何其相似乃尔。李渔的朋友苏州人尤侗作《钧天乐》。此剧嘻笑怒骂,攻击科场黑暗。又与《牡丹亭》相通,主人翁“为情而死,死可以复生”。近代何其芳《画梦录》中也写过一个农家十六岁小女的早夭。“现在我梦里是一片荒林,木叶尽脱。或是在巫峡旅途间,暗色的天,暗色的水,不知往何处去。醒来,一城暮色恰像我梦里的天地”(《画梦人生》何其芳美文何乃光编花城出版社1992年1页)。

       二

       译者的另一本精心之作是《中国人的舞台-明代精英戏剧》(《SCENESFORMANDARINSTheEliteTheateroftheMing》CyrilBirch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一书。它的主题是介绍明朝精英和舞台的关系。他曾在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学习和教授中文。这个学院,我是去过的,里面的中文图书馆据说是英国之最,里面的外国留学生特别多,黑人很多,墙上还挂了大幅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只是我在学院的食堂里吃过的一顿洋饭倒不敢恭维了。

       只是无巧不成书,白也教授此书开头有一段与我的一次看戏的现场觉特别相似。这位美国老专家说,昆剧产生于17世纪转折期,这是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设想“四百年前,一些外国人访问了大运河边的苏州古城”,“其中一些人被邀请参加中国人私人住宅的社交活动”;“今天是我们的朋友江苏省总督的生日,我们和一个小群体一起庆贺。总督的衙门比通常安静”,“在宽敞的住宅里有大型的活动”。他还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日子,牡丹花也开了,竹林里的路也扫干净了;厨房里准备了太湖的鱼;在新建的大厅里有些冷;看戏的厅堂十分高大,装饰精美。最主要的是有戏,家班和乐队已经在台侧等候了,点的戏是“轻松的喜剧,对话充满智能,唱腔如诗如画”。白也老先生介绍的背景和我们今天看戏的背景何其相似,博物馆古戏台就是在昔日的总督(实际上是巡抚)府内,后面是拙政园。

       台上王芳扮演的杜丽娘正唱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台上基本上是一人一桌一椅一灯。但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却把观众带进了艺术境界之中。这折由“传”字辈和张继青老师等教的《牡丹亭》,“幽深艳异之致,为古今诸曲所不能到”,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戏曲中艺术表现手法的典范。如果演员缺乏足够的功力,是决不能胜任演出的。台下,观众沉浸于昆曲的美之中,唯恐曲终人去。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抒情的一种艺术,它把歌、舞、诗、戏合成那样精致的一种形式。西方一些歌剧似是有歌无舞,一味地唱,遗憾的是近来炒得很红的京剧《中国贵妃》倒有些象外国歌剧了。昆曲却能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优美的情感。在现代全球商业文化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苏州还是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精品,实在是苏州人的骄傲。现在要继续保持这个地位,就得一代一代传下去。

       案头本子再好,剧本再缩编,如果没有舞台的发挥,影响是不会这样大的。传统的几百年留下的演出手法,是世世代代的老一辈演员传下来的,是非常珍贵的。的确,不少传统折子戏经过数百年来的创造性劳动,演员的不断加工处理,演员的表演经验使之显得更加光彩动人。如苏州清代集秀班是“苏班之最著者,其人皆梨园父老,不事艳冶,而声律之细,体状之工,令人神移目往,如同古会。非第一流不能入此”。清代金德辉擅演闺门旦(昆班叫五旦),《寻梦》是其代表性演出。他的演出,“冷淡处别饶一种哀艳”。令人想起古人的诗:“氍毹祗隔纱屏绿,茗炉相对人如玉”,“当筵唤起老临川,玉茗堂中夜深魄”(《鸳湖主人出家姬演〈牡丹亭〉歌》,《明诗纪事》辛卷二十二)。这是多么动人呵!

       苏州昆剧《牡丹亭》是到文革以后,重振旗鼓的。这时人们才重新承认了昆剧的崇高地位。这是当时张继青演出的意义。长期以来,昆剧没有这样的地位了。张继青的这段歌舞:“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十分精彩,据说是超过“传”字辈,也超过梅兰芳(仅就此而言:在59年代的记录片上,作为老年男性的梅再演花旦,自然是不及青年女子美丽了)。张继青中年时表演也不凡。虽然,台下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样,但台上可以表现出一个年轻的小姑娘,仍“喉若雏莺静女”。正如古人所说,“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运气自如。她并以宁静的舞姿表现忧郁的心情,有时略开笑颜,摇扇舞袖,与飞燕啼莺共游园。传统的《牡丹亭》就是这样朴质无华,“本色清言、寻常茶饭、绝俗离世”。

       在忠王府古戏台的演出方式,一如旧制,包括出将入相、检场等,灯光也用的是大白光,突出的是演员的表演。朱家溍老人尤其欣赏这出戏的伴奏方式,仅用南弦(即三弦)和月琴。他说:“何必非要加大提琴、大贝司呢?昆曲,就是要听她清雅的风味,配乐如果搞得太浓艳,有时会破坏古典的韵致和意境”;“并不是外国有的乐器,都可以搬进昆剧里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前辈早就注意到了。那么多的中外乐器,为什么都没‘引进’昆曲呢”?朱先生强调说:“古人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昆曲应以怎样的风貌示人。其实,昆曲的配乐经过好几代人的磨洗,已经找到了和谐的结合方式,如一般用两根笛子和三弦、月琴,生旦戏加笙,净丑戏加唢呐等”。

       外国人也来“游园”了,现在有不同版本的全本《牡丹亭》演出,这是全世界的热潮。一是由美国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全本55出《牡丹亭》,我在网上,看到了陈士争执导的全本55出《牡丹亭》广告。后来,还看到了全本的录象。另一是上海昆剧团自排的《牡丹亭》。香港学者古兆申,也有意新编《牡丹亭》。他说,我的原则只有两条:第一、改编本必须充分发挥原著的题旨;第二,必须保留昆剧舞台艺术的优点和特色。我想,再下去,也许要有一种新的改编,可参考西方大片英国《莎翁情史》,将莎士比亚的事迹与《罗蜜欧和朱丽叶》的情节穿插在一起,但这种创作方法在清代蒋士铨的《临川梦》一剧中早有表现,汤显祖和杜丽娘都在舞台上出现。苏州仍需要一个比较全的本子。顾笃璜整理过《牡丹亭》一个本子,已经试演过。现在还有他人,加工演出。剧本缩编是一项本事。苏州作为发源地,在坚持传统特色上应当做得更好些。

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歌词赏析

       与戏曲有关的俗语如下: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七分念白三分唱。

       3、一斤生姜,千口能姜。

       4、有板有眼叫好儿。

       5、百艺不如一艺精。

       6、七分锣鼓三分唱。

       7、千斤话白四两唱。

       8、无声不乐,无动不舞。

       9、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就一张嘴。

       10、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11、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12、不怕百个不会,只怕一个回。

       13、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14、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15、无曲不成歌,无舞不乱套。

       16、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春。

       17、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18、逢场作戏三里远,绕场一周人人现。

       19、有实无名,有名无实;远近高低,上下左右;点上不通,天下无路;上下一体,左右兄弟;文不过点,武不过倒。

       20、台风正不正看脚,嘴严不严看走神。

戏曲的起源

       1、宗教祭祀: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舞蹈、音乐和戏剧来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这些表演形式通常与宗教祭祀有关,如巫师表演的祈雨舞蹈、祭祖仪式等。这些表演形式逐渐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的戏曲表演。

       2、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戏曲的重要起源之一。在中国各地,民间舞蹈形式繁多,如龙舞、秧歌舞等。这些舞蹈形式逐渐发展,并逐渐融入了戏曲表演中,成为了戏曲的重要元素。

       3、说唱艺术:说唱艺术也是戏曲的重要起源之一。在中国古代,说唱艺术很受欢迎,如变文、宝卷等。这些说唱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并逐渐融入了戏曲表演中,成为了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百戏杂技:百戏杂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包括各种杂技、魔术、武术等。这些表演形式逐渐发展,并逐渐融入了戏曲表演中,成为了戏曲的特殊表演元素。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升诗句名句名言

        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黄梅戏)歌词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在我记忆的印象中,严凤英主演并拍过三部黄梅戏**,分别是《天仙配》、《牛郎织女》与《女驸马》,而其中前两部都是悲剧,只有《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喜剧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的民女冯素珍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

        冯素珍和李兆廷原为小学及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两人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家景没落,一贫如洗。冯素贞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俩人解除婚约。由于冯素珍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冯家后花园相会,私赠他100两白银,按今天价格算来也就一万五千元人民币左右,用以资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贼,把他押送官府关进了“提篮桥”看守所,还计划将冯素珍另配豪门。但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她果断地逃出家门,女扮男装,“为救李郎离家园”,进京寻找已被后母逼走了三年多的哥哥冯益民。

        冯素珍男装在京后,起初她未找见哥哥冯益民,因为他现是八府巡按,且已改名为张绍民。无奈之下,冯素珍斗胆冒用未婚夫李兆廷之名应试,居然一举中魁,高中状元。皇帝喜爱冯素珍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

        尽管冯素贞万般推辞,终究圣命难违,她无以为计,焦急得走头无路。这时偏又圣旨到,宣李兆廷立即进宫与公主成婚。在那洞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驸马迟迟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同时又让公主招了冯素珍的亲兄长、前科状元冯益民(张绍民又改回本名了)为驸马。

        黄梅戏《女驸马》通过冯素珍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我感到《女驸马》情节跌宕起伏,在那封建礼教社会,无疑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欣喜的是:《女驸马》最后的结局是非常完美的,但是真正按照当时社会的逻辑考量,这个结局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许真因为现实的残酷,所以人们才更渴望戏剧的完美。或许人们只有将自己的期盼寄寓于戏剧之中。

        啊!天马行空的想象,惊世骇俗的壮举,缠绵悱恻的爱情!或许越是难以得到,所以才越加美好。而《女驸马》具备了上述这一切要素,实现了草根百姓心中最渴望的美好愿景!当然,这不过是一个梦,一个子虚乌有的梦!

        拓展:

        黄梅戏《女驸马》观后感

        丫头在写着作业,老公则码着软件程序,而我拿着电视遥控器漫无目的地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黄梅戏《女驸马》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里,我突然就被电视画面吸引了。

        当心沐浴在这部戏剧里时,我只觉得,一切的烦恼与疲惫,都已暂时离我而去了。

        戏曲讲述了才女冯素珍和才子李兆廷自幼定亲。谁料而后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故李兆廷前去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要把素珍许给有权势地位的人。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一百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父母闻讯赶到,后母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听说招考皇榜,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

        儿时的自己对这一段唱腔"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金榜中状元"黄梅戏名段记忆很是深刻。因父亲在我刚刚记事时曾经唱过几年的戏,豫剧,锡剧,黄梅戏都能唱一些名段,只是儿时的自己每天的耳闻目染却未得到父亲的一点点真传。所以说实话,对于戏曲,我是基本上不懂,只是以欣赏的角度来观看,今天偶然再看到这样的画面,不免让我听着也心情欢快愉悦。素珍高中状元后,皇帝爱其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洞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驸马迟迟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

        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最后皆大欢喜,圆满大结局,正如每个像我这样的观众所盼望的。回味着这台戏曲,我最为喜欢的是扮演的`玲珑聪慧的冯素珍,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素珍的唱腔、台步、一回首、一皱眉,初扮男装时淘气可爱的举止,着状元袍时的意气风发,在公主面前的焦躁不安,回眸间顾盼神飞,举动中婉转风流,都让我回味无穷,又喜又爱。素珍经历了一路上的躲躲藏藏,坎坎坷坷赶去京城寻兄长。忙了一大圈终于和他的李郎百年好合,成全了自己,又让公主恳求皇上收自己为义女,而把状元驸马的头衔给真正的正在坐牢那个李兆庭。其实一直都觉得这个李兆庭还真是窝囊,家里破落,母亲又病逝了,就去他的岳父冯家借钱,不想被设计入狱了,而一出狱,状元驸马的光环就在他头上了,没有奋斗,也没有付出,只是坐享其成,如此"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这出戏里最感动我的的场面是当冯素珍和李兆廷在后花园的对话。一句:"生生死死不变心",说明了素珍对李兆廷的一片真心,不在乎他的贫穷富贵,不带世俗的眼光,只愿与其结百年之好。并奉送纹银让他去进京考取功名。这一幕通过演员的真切表演,使人们更加同情这对恋人,更加气愤势力眼的素珍的父母,尤其是嫌贫爱富的后母。

        现在好多年轻人不喜欢戏曲,总感觉它是咿咿呀呀唱半天,一句也听不懂,没有活力,跟不上时代,大多数人都被外来文化所吸引。其实也不然,当流行歌曲浸满我们忙碌的快节奏生活时,偶尔欣赏一台唱腔优美如行云流水、旋律婉转抒情、韵味丰富,表演朴实细腻,服装清新亮丽,装扮自然真实,散发着诸多魅力的戏曲,尤其是这样的电视剧版戏曲,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翻译一下大学语文中的《长亭送别》,最好的答案有高追分

        年代:清朝

        洪升作品:《长生殿》

        洪升简介:

        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洪升的著作现存6种:《诗骚韵注》(残缺),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词曲散见他书。其他戏剧作品,如《沉香亭》、《舞霓裳》、《回文锦》、《回龙记》、《闹高唐》、《锦绣图》、《长虹桥》、《天涯泪》、《节孝坊》等均已失传。

        洪升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集中多是纪游、赠人和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和抒发个人的穷愁,调子比较凄凉。间或也有感慨兴亡及同情人民的诗篇。他的诗虽然思想不甚深,却具有真情实感。诗风接近唐人,于平淡处见工力,无雕琢矫饰之弊。他的散曲现存者有5个套数,虽是应酬之作,却也透露出他潇洒恬淡的情怀,造辞遣句,清新秀逸,可以看出作者的工力。

        洪升致力于戏剧创作,在《长生殿》之前写过不少剧本,现仅存杂剧《四婵娟》。此剧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四折各写一个故事,有谢道韫咏雪、卫茂漪簪花、李易安斗茗及管仲姬画竹。

        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升诗句名句名言

        1、生既为同衾,死当携手归

        2、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3、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洪升《长生殿》

        4、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洪升《长生殿》

        5、这一缕青丝香润,曾共君枕上并头相偎衬。——洪升《长生殿》

        6、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香袅。宿醒未醒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洪升《长生殿》

        7、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洪昻

        8、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洪升《长生殿·情悔》

        9、意中人,人中意,则那些无情花鸟也情痴——洪升《长生殿窥浴》

清代诗人黄景仁诗词名句

        年代:清朝

        黄景仁简介: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黄景仁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矶的太白楼宴会上即席所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诗传诵一时。

        乾隆四十年(1775),27岁时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乾隆四十三(1778),受业于鸿胪寺少卿王昶门下。家境日贫,在北京从伶人乞食,粉墨登场,入陕西巡抚毕沅幕府,毕沅替他捐补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景仁35岁,为债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运城,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

        清代诗人黄景仁诗词名句

        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之十五》

        2、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黄景仁《绮怀》

        3、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黄景仁《感旧》

        4、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桥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5、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黄景仁《感旧》

        6、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黄景仁《杂感》

        7、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8、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黄景仁《感旧四章其四》

        9、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黄景仁

        10、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黄景仁

        11、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杂感》

        12、深怕数秋更,况复秋声彻夜惊。第一雁声听不得,才听,又是秋虫第一声。凄绝梦回程,冷雨愁花伴小庭。遥想故人千里外,关情,一样疏窗一样灯。——黄景仁《南乡子》

        13、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黄景仁《感旧》

        14、烟云过眼沙脱手,不知去落何人厨。——黄景仁

        15、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黄景仁《感旧》

        16、才如江海命如丝——黄景仁诗解读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自送云軿别玉容,泥愁如梦未惺忪。仙人北烛空凝盼,太岁东方已绝踪。检点相思灰一寸,抛离密约锦千重。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黄景仁《才如江海命如丝》

        17、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黄景仁

        18、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黄景仁《感旧》

        19、聊将锦瑟记流年——黄景仁

        20、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21、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黄景仁《秋夕》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年代:清朝

        李渔作品:《闲情偶寄》《笠翁对韵》

        李渔简介: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部是重要的戏曲论著。小说方面,有白话短篇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还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1、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太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李笠翁

        2、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李渔《笠翁对韵》

        3、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李渔《笠翁对韵》

        4、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之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李渔《闲情偶寄》

        5、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李渔《笠翁对韵》

        6、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李渔《笠翁对韵》

        7、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李渔《笠翁对韵》

        8、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丝者,弦乐也;竹者,管乐也;肉者,声乐也。李渔《闲情偶寄》

        9、奇山大水,笑之境也.霜晨月夕,笑之时也.浊酒清琴,笑之资也.闲僧侠客,笑之侣也,抑郁磊落,笑之胸也.长歌中令,笑之宣也.鹘叫猿啼,笑之和也.棕鞋桐帽,笑之人也.李渔《闲情偶寄》

        10、诗写丹枫,韩女幽怀流御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李渔《笠翁对韵》

        11、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李渔

        12、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共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李渔《闲情偶寄》

        13、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李渔《笠翁对韵》

        14、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演旧剧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事,眼对前朝。然而古董之可爱者,以其体质愈陈愈古,色相愈变愈奇。如铜器玉器之在当年,不过一刮磨光莹之物耳,迨其历年既久,刮磨者浑全无迹,光莹者斑驳成文,是以人人相宝,非宝其本质如常,宝其能新而善变也。使其不异当年,犹然是以刮磨光莹之物,则与今时旋造者无别,何事什佰其价而购之哉?旧剧之可珍,亦若是也。李渔《闲情偶寄》

        15、怎当的狂风怒波掀翻爱河,便是青春少年,少年也愁难过。李渔《巧团圆伤离》

        16、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李渔

        17、观场之事,宜晦不宜明。其说有二:优孟衣冠,原非事实,妙在隐隐跃跃之间。若于日间搬弄,则太绝分明,演者难施幻巧,十分音容,止作得五分观听,以耳目声音散而不聚故也。且人无论富贵贫贱,日间尽有当行之事,阅之未免妨工。抵暮登场,则主客心安,无妨时失事之虑,古人秉烛夜游,正为此也。然戏之好者必长,又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摹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阙。然求其可以达旦之人,十中不得一二,非迫于来朝之有事,即限于此际之欲眠,往往半部即行,使佳话截然而止。予尝谓好戏若逢贵客,必受腰斩之刑,虽属谑言,然实事也。与其长而不终,无宁短而有尾。故作传奇付优人,必先示以可长可短之法:取其情节可省之数折,另作暗号记之,遇清闲无事之人,则增入全演,否则拔而去之。李渔《闲情偶寄》

        18、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之心李渔

        19、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李渔

        20、人老无能,神老无灵李渔

        21、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李渔《闲情偶寄》

        22、与妇人调笑,不问她肯不肯,但看她笑不笑。李渔

        23、物唯求新,新者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李渔《闲情偶寄》

        24、选剧授歌童,当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后间以新词,切勿先今而后古。何也?优师教曲,每加工于旧,而草草于新,以旧本人人皆习,稍有谬误,即形出短长;新本偶尔一见,即有破绽,观者听者未必尽晓,其拙尽有可藏。且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犹时文中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诸篇,名作如林,非敢草草动笔者也。新剧则如巧搭新题,偶有微长,则动主司之目矣。故开首学戏,必宗古本。李渔《闲情偶寄》

        25、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然以余论之,圣叹所评,及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如其至今不死,自撰新词几部,由浅及深,自生而熟,则又当自火其书,而别出一番诠解。甚矣,此道之难言也。李渔《闲情偶寄》

        26、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7、或将古书旧戏,用长房妙手,缩而成之。但能沙汰得宜,一可当百,则寸金丈铁,贵贱攸分,识者重其简贵,未必不弃长取短,另开一种风气,亦未可知也。李渔《闲情偶寄》

        28、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李渔

        29、我只知道温室里的花朵会嫉妒高山雪莲的清高自洁,却从不知道天上的苍鹰会嫉妒地上的草鸡。李渔《将夜》

        30、是则是矣,须知畅所欲言亦非易事。李渔

        31、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与时俗相谐合);啸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陶冶教化世俗);高俊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李渔《闲情偶寄》

清代诗人黄仲则诗词名句摘抄大全

        年代:清朝

        黄仲则简介:

        黄仲则(1749~1783)清代诗人。名景仁,字汉镛,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黄仲则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祖黄大乐,为高淳校官。父黄之掞,为县学生。黄仲则4岁丧父,十二岁祖父去世,十六岁时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黄仲则自幼依赖母亲屠氏养成,八岁能文,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进县知县王君祖肃,尤奇赏之”。17岁补博士弟子员,于宜兴氿里读书,与汪中友好,但从此屡应乡试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于江阴遇同邑洪亮吉,各为诗歌,人们评价说,黄诗似李白,洪诗学杜甫,因此时称“洪黄”。乾隆三十二年,黄仲则娶赵夫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矶的太白楼宴会上即席所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诗传诵一时。乾隆四十年(1775),27岁时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乾隆四十三年,受业于鸿胪寺少卿王昶门下。家境日贫,在北京从伶人乞食,粉墨登场,入陕西巡抚毕沅幕府,毕沅替他捐补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仲则35岁,为债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运城,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

        清代诗人黄仲则诗词名句摘抄大全

        1、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黄仲则

        2、明灯锦幄珊瑚骨,细马春山翦翦眸。——黄仲则

        3、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黄仲则

        4、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黄仲则

        5、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黄仲则

        6、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黄仲则

        7、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伤。——黄仲则

        8、自古同心终不解,罗浮冢树至今哀。——黄仲则

        9、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黄仲则

        10、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仲则

        11、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黄仲则

        12、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黄仲则

        1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黄仲则

        14、悲来举目皆行尸,安得古人相抱持。——黄仲则

        15、遁拟凿坯因骨傲,吟还带索为愁长。——黄仲则

        16、自傲一呕休示客,恐将冰炭置人肠。——黄仲则

        17、牵袂几曾终絮语,掩关从此入离忧。——黄仲则

        18、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仲则

        19、美人骏马俱黄土,多少英雄末路人!——黄仲则

        20、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黄仲则

        21、且倾燕市飘零酒,坐看边墙紫翠山。——黄仲则

        22、谙成野性文焉用,淡到名心气始平。——黄仲则

        23、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黄仲则

        24、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黄仲则

        25、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黄仲则

        26、讵有青马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感旧》

        27、秋深夜冷谁相怜?知君此时眠未眠。——黄仲则《秋夜曲》

        28、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黄仲则《酷相思·春暮》

        29、"征鸿归尽书难寄,燕子来时雨易成。——黄仲则《两当轩诗》"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好了,今天关于古代戏曲名句赏析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古代戏曲名句赏析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古代戏曲名句赏析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