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能量的句子 正能量的句子
刘禹锡写柳宗元的诗词名句_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情故事
tamoadmin 2024-08-30 人已围观
简介1.刘禹锡原文_翻译及赏析2.柳宗元写的江雪中的名句是前两句还是后两句3.柳宗元的简介4.刘禹锡和柳宗元相关资料5.谁最先整理柳宗元的诗文,是不是刘禹锡,具体哪本集子?6.翻译”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至今”?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
1.刘禹锡原文_翻译及赏析
2.柳宗元写的江雪中的名句是前两句还是后两句
3.柳宗元的简介
4.刘禹锡和柳宗元相关资料
5.谁最先整理柳宗元的诗文,是不是刘禹锡,具体哪本集子?
6.翻译”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至今”?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刘禹锡原文_翻译及赏析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
2、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
3、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⑽。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词九首·其三》
4、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桃花》5、天涯浮云去,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6、雷雨江山起卧龙。
7、夜树风韵清,天河云彩轻。故苑多露草,隔城闻鹤鸣。
摇落从此始,别离含远情。闻君当是夕,倚瑟吟商声。 外物岂不足,中怀向谁倾。秋来念归去,同听嵩阳笙。 ----《酬乐天七月一日夜即事见寄》8、少年曾醉酒旗下,同辈黄衣颔亦黄。
蹴踏青云寻入仕,萧条白发且飞觞。 令征古事欢生雅,客唤闲人兴任狂。 犹胜独居荒草院,蝉声听尽到寒螀。 ----《乐天以愚相访沽酒致欢,因成七言聊以奉答》9、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竹枝词九首·其四》10、相知尽白首,清景复追游。 ----《新秋对月寄乐天》
11、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1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
13、漠漠复霭霭,半晴将半阴。春来自何处,无迹日以深。
韶嫩冰后木,轻盈烟际林。藤生欲有托,柳弱不自任。 花意已含蓄,鸟言尚沉吟。期君当此时,与我恣追寻。 翻愁烂熳后,春暮却伤心。 ----《洛中早春赠乐天》14、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西塞山怀古》
15、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6、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17、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更衣曲》
18、吟君苦调我沾缨,能使无情尽有情。
四望车中心未释,千秋亭下赋初成。 庭梧已有栖雏处,池鹤今无子和声。 从此期君比琼树,一枝吹折一枝生。 ----《吟白乐天哭崔儿二篇,怆然寄赠》19、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地限时
20、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叹水别白二十二》
21、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22、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八月十五夜玩月》
23、一纸书封四句诗,芳晨对酒远相思。
24、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25、阅曲定知能自适,举杯应叹不同倾。
终朝相忆终年别,对景临风无限情。 ----《酬乐天衫酒见寄》26、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7、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28、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
29、日午树荫正,独呤池上亭。
静看蜂教悔,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灵性。 浩然机以息,几仗复何铭? ----《昼居池上亭独吟》30、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 刘禹锡的诗词名句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4.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5.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6.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8.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
9.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0.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2. 如今直上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13.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4.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15.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6.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二首》
17.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
18.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9.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20.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
21.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22.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23.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4.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25.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刘禹锡《始闻秋风》
26.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27.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28.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9.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0.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刘禹锡《更衣曲》
31.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2.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刘禹锡《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
33.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34.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刘禹锡《蜀先主庙》
35.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36.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7.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杨柳枝 》
38.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39.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刘禹锡《始闻秋风》
40.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1.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42.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金陵怀古》
43.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刘禹锡《始闻秋风》
44.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5.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朝“诗豪”刘禹锡名人名言大全摘抄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名人名言:
兰在幽林亦自芳。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空气恶浊的酒馆是罪恶的渊薮,能把贤人变成笨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人诚务胜乎天。
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说之,推诚人自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天与人交相胜。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雷雨江山起卧龙。
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
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烟开鳌背千寻碧,日落鲸波万顷金。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绿玉觜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花红昌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求硕画于庶位,虑遗材于放臣。
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嗤可以时久而息。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俟自直之箭,则百代无一矢;俟自圆之木,则千岁无一轮。
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吠声者多,辨实者寡。
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千去。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常情猜。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重点句子《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陋室铭重点句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3.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柳宗元写的江雪中的名句是前两句还是后两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文学成就
诗歌
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著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佳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逾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辞赋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薰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后世纪念故居
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 *** 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飞檐斗拱,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籍贯争议刘禹锡籍贯争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江苏徐州,第二种说法是河南洛阳,第三种说法是浙江嘉兴。
彭城说
但是白居易却称"彭城刘梦得",不知白居易此说有没有根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师"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裴二人"踏芳"。同钓,至少以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三千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七六一---七六九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洛阳说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乾,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的刘禹锡纪念馆,飞檐斗拱,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哲学成就唯物主义倾向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互动作用产生的。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刘禹锡的诗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唐代·刘禹锡《陋室铭》陋室铭
唐代 :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国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咏物 , 赞美 , 品格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刘禹锡《秋词》秋词
唐代 :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国中古诗 , 秋天 , 悲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国中古诗 , 贬谪 , 励志 , 哲理早教古诗100首 查看更多刘禹锡的诗文>>
柳宗元的简介
柳宗元写的江雪中的名句是前两句还是后两句
《江雪》中的名句是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是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柳宗元写的江雪的名句《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柳宗元的名句 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名句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原文:
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的名句是什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名句
《江雪》中的名句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江雪的后两句体现了柳宗元的什么情调?1、最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保持傲岸不屈的性格。
2、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4、简析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络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络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濛、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物件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络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说说柳宗元江雪中这两句诗的意思作品介绍
《江雪》是唐代诗人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原文
江雪
千山鸟飞绝1,万径2人踪3灭。
孤4舟蓑笠5翁,独6钓寒江雪。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 *** 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物件,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物件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物件,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络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络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濛、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物件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络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暱图网上下载:ae2./tangshi/liuzongyuan/1889.
刘禹锡和柳宗元相关资料
柳宗元别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字号:字子厚。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773年。去世时间:819年11月28日。主要作品:《江雪》《早梅》《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等。主要成就:倡导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
关于柳宗元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柳宗元的诗词
《小石潭记》、《江雪》、《永州八记》、《钴_潭西小丘记》、《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捕蛇者说》、《溪居》、《饮酒》、《种树郭橐驼传》、《重别梦得》、《小石城山记》、《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早梅》、《段太尉逸事状》、《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溪居》、《入黄溪闻猿》、《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梓人传》。
二、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5卷、遗文、附录等,虽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动的进步倾向。
古诗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至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柳宗元的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⑴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元素,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⑵天人不相预说。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⑶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骚赋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山水游记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_潭记》、《钴_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三、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
四、生平事迹
开始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书令,因得罪武则天而死。其父柳镇,在高宗时遇到安禄山之乱,携家避隐于王屋山。后上书言事而授官,在郭子仪属下任职,并累次升官。柳宗元是个神童型的天才,史书称其小时候“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官授校书郎。三十岁时与刘禹锡、吕温等结识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个奇才,把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并准备大加重用。不久“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也因为和王叔文的关系而被贬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与此同时,刘禹锡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类似处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属“荒疠”之地,他便“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元和十年(公元815),他返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于柳州逝世。像他这样的奇才,从极有希望、前途无量的境地一头栽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受到过重用和迁升,满腹才华一无所用,其心理上的打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他也不只一次地想到过自杀,终因各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毫无顾忌地去死,但他自己似乎也预感到了会死于“蛮夷”之地而不能终老故乡。他在《瓶赋》中表白自己“清白”的为人,希望能被人理解:“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利泽广大,孰能去之。绠绝身破,何足怨咨。功成事遂,复于土泥。”他在《牛赋》中自我安慰地说,“人的命运有好有坏,但不是按照你的能力来安排的。千万不要抱怨和不满,这样才能享受到你应有的福份。”他甚至作《惩咎赋》来表示自己悔过和自罚之心。但这一切并未使他的处境有丝毫改善。真正使他能顶住巨大磨难而没有倒下去的,还是他对“道”的认识和理解,因为这种理解认识提高了他的眼界、开阔了他的心胸。就在他的《瓶赋》和《惩咎赋》中,他已经显示出对于“道”的深刻理解:“归根反初,无虑无思。”“曰道有象兮,而无其形。推变乘时兮,与志相迎。不及则殆兮,过则失真。谨守而中兮,与时偕行。万类芸芸兮,率由以宁。刚柔驰张兮,出入纶经。”
转折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一个极度聪明的奇才,被贬谪到荒远的不毛之地,心中自有难言的痛苦。然而任何一种痛苦都可能磨励人的意志、深化人的思考。正如后人指出的“于迁谪中始收文章之极功。盖以其落浮夸之气,得忧患之助,言从字顺,遂造真理耳。”正是十多年的贬谪生活所带来的大磨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成就了他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不仅指出他的文才得益于生活中的磨励,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他的文风都明显地带有他生活经历的痕迹:“苦其危虑心,尝使名声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宋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王安石则对“八司马”作了整体的评价,认为他们都是能在“无所用于世”的困境中“自强”的“奇才”。由于文章上的突飞猛进,加上对佛、道、儒三教经典的精研,柳宗元一生为许多高僧写过碑铭、塔记一类的文章,而他对佛理的深刻理解、超人的见地也通过这些碑铭塔记而得以广泛传播。他在禅宗第六祖慧能的碑铭中写到:“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耘锄,本其静矣。(《礼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真是言简意赅,几句话就把佛经要理概括无遗;他在《南岳弥陀和尚碑》中则以其独特的诗风,形象化地描述了自己对道的精微理解:“一气回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离而为合蔽而通,始末或异今焉同。虚无混冥道乃融,圣神无迹示教功。?形游无际交大雄,夫子稽首师顺风。”;他在“无姓和尚”的碑铭中说道,“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已经从大的格局中认识到了宇宙生命的败坏,最终只能以佛法才能拯救的结论。在该碑的“碑阴”上则说,“凡吾之求,非在外也,吾不动矣。”明白了“向内求”“心不被外物所动”的高深法理;他又把儒家的“礼”和佛家的“律”相比较,指出其平行的作用,并且认为大小乘的分别是无意义的,“定”“慧”和“归真源”才是终极的目的。这一超人见地实在让人惊讶,因为佛教中许多层次极高的高僧甚至一代传人都曾卷入大、小乘之争,而且佛教最后也没能摆脱分裂为大、小乘两支的命运!除了佛教经典外,他对道家的理论也有很深的造诣。《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他研读之后撰文指出该经乃后人托,并非黄帝之书。精于道教理论的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曾以佩服的口吻谈到此事。他对佛理的精深理解反过来又使他独具慧眼,能对佛教内部以及儒教中人对佛教的错误认识和作法有着特别清晰的认识,并能明白地加以剖析。他对禅宗内部南北两派的内斗,以及“狂禅”一派的邪误作法有清楚的叙述:“故传道益微而言禅最病。拘则泥乎物,诞则离乎真。真离而诞益胜。故今之空愚失惑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空有互斗,南北相残。”“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他在《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的《碑阴》上指出,许多高僧在圆寂时都有异象产生。比如夜晚间突现光明,有仙音妙乐,“笙磬之音”,周围的许多人都能看到和听到。这类事实很多,而“儒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闭口不谈。北宋时有位“儒释兼通,道学纯备”的“长老”,准备好了碑石,来请苏东坡书写柳宗元为六祖慧能作的碑铭(旧碑残破后要立新碑)。据他声称,“自唐至今,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通亮简正如子厚者。”苏东坡也说,“柳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说柳宗元的碑铭“妙绝古今”没有错,但说他“南迁”之后“始究佛法”则是不对的。根据柳宗元的自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即永州),吾独有得焉。”原来对于佛教,他竟然是一位“幼儿学”,有着“三十年”的钻研和探求。可惜一直没有碰到过使他心服的精通佛法的人,直到贬官永州后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收获。到永州后,除了身世遭遇迫使他进一步去深思几十年来学佛过程中不解的问题外,他与佛教高僧巽上人的交往对他真正走入佛教修炼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他初到永州时连房子都没有,只好暂时住在永州龙兴寺的庙里并因此结识了高僧巽上人。以后他曾多次在诗文中称赞巽上人,可知巽上人在佛法上的精研和修为是令他心服的。而在《巽公院五咏·净土堂》一诗中,他直称巽上人为“导师”,足见他是在巽上人的指导下修佛的。反过来想,能让他这样的“奇才”和文章圣手心服,又岂能是泛泛之辈?他后来可能帮助寺庙修了一个“净土院”和其它建筑,自己就住在那里和巽上人修禅。他曾在一首诗中详细描述了早上“读禅经”的情形:“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贞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难言说,悟悦心自足。”修禅的人大多静坐、内观,修净土的人喜欢大声颂唱佛号。而他在这里是大清早把“禅经”拿到室外去读,并能从周围景致中生出“澹然难言说”的“悟悦”心态,确实有趣。他似乎没有留下谈论自己修炼层次和感受的专题诗文,但从他的《巽公院五咏》这几首题咏诗中,我们仍然可以管窥到一些修炼层次的体现:“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净土堂》)结合上下文以及其它诗中所谈现象,这里的“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应为天目初开时的表现,能看到图像了,但还不能自由选择观看的对象;“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名相谁与期。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曲讲堂》)此处“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是心静不扰、耳无所闻,已达“忘言”而“思维”还勉强能感觉得到的高境界;“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_然喧中寂。心镜本同如,鸟飞无遗迹。”(《禅堂》)此处“团团抱虚白”即“虚室生白”,而“忘机”与上面的“忘意”皆指“忘言”,可互相佐证。“心镜本同如,鸟飞无遗迹”则是外尘不染、心静而能定深的形象描述。这里描述的境界,在以往的修炼法门中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才能体验到的了。修炼的层次主要表现在心性的提高上,超常的体验即所谓“宗教体验”只是心性标准的表征之一。一个人心性的提高必然会反映到他的言行上来:守真、行善、戒“贪嗔痴”和忍苦,这些都是言行的标准。柳宗元自己也说,“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佛法博大精深,包容万有,但凡有志于挣脱物欲羁绊,不愿为世俗桎梏的人,都会认同佛理、皈依佛法。这也是他自己修佛的原因。
谁最先整理柳宗元的诗文,是不是刘禹锡,具体哪本集子?
1、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扩展资料:
一、刘禹锡代表作品介绍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1、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二、柳宗元代表作品介绍
《溪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写诗人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后,在溪边筑室而居,过着闲适的生活。
1、全文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2、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哔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翻译”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至今”?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 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柳宗元在柳州上任,实行了很多的惠民政策,死后,百姓都很追慕,建立祭祀庙,一直供奉至今。
原文:
元和十年,(柳宗元)机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具奏以柳州让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遂改连州。宗元在柳,多患政及卒,百姓追暮,立柯享杞,血食至今。
白话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说:“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于是起草奏章,想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 上任。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宗元在柳州上任,实行了很多的惠民政策,死后,百姓都很追慕,建立祭祀庙,一直供奉至今。
此文出自五代·刘昫《柳宗元传》
扩展资料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
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