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能量的句子 正能量的句子
文言文句子结构及成分_文言文的句子结构
tamoadmin 2024-09-15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划分文言文的句子2.文言文阅读结构3.文言文介宾结构后置4.对于古代文言文中,我对于句子成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相当不明白,请哪位学哥学姐帮忙指教,快呀,谢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
1.如何划分文言文的句子
2.文言文阅读结构
3.文言文介宾结构后置
4.对于古代文言文中,我对于句子成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相当不明白,请哪位学哥学姐帮忙指教,快呀,谢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于诸侯>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愚公移山》)。
接下来说虚词。
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设:如果、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二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如何划分文言文的句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现作如下介绍: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3、“……,……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受……于”表被动
如: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 《屈原列传》
5、用“为”引进主动者,位于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这种句式自产生后,成了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
2、介词宾语前置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⑶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如: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文言文阅读结构
1. 怎样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10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2.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
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
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
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
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
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首先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来分就很简单了.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3、谓补之间可停顿。
4、句首的语助词、连词后面可停顿。5、句中连词前可停顿。
7、注意事项: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应遵循“不读破句”的原则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
3.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4.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
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
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
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
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
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首先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来分就很简单了.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3、谓补之间可停顿。
4、句首的语助词、连词后面可停顿。5、句中连词前可停顿。
7、注意事项: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应遵循“不读破句”的原则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
5. 请问怎样划分文言文句子 非常多解你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如:
1、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能谤讥于市朝”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因此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
1、《鱼我所欲也》中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应是“然则/何时/而乐耶”因为“则”的前面没有另一层实在的内容,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
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1、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2、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
若句首出现表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1、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2、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3、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4、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5、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
如:1、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2、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意思的理解,停顿应是:其一 / 犬坐于前。 又如: 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6.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7. 怎么分析文言文的句子成分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 状 谓 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F、固定短语包括:主要是成语二课时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教学过程:一、展示例子,思考在现代汉语中,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二、明确几个规则: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三、活用原因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1、名词活用(1)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一狼洞其中天雨墙坏(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例如:稍稍宾客其父(4)直接作状语例如:操军破,必北还2、动词活用(1)用作名词例如:惧有伏焉(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例如:项伯,臣活之3、形容词活用:(1)用作名词例如: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2)用作动词例如:素善留候张良(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4、数词为动词例如:与臣而将四矣四、回顾(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三课时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教学过程: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主 状 谓 宾县委 *** 人大 政协三、按类型分析1、判断句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1)……者……也(2)者也(3)……,……也(4)乃、为、即(5)“是”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阳夏人也.刘备天下枭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省略句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例如:盖以(之)诱敌必以情(处理)(触龙)入而徐趋公弗许(之)问之(于)客曰3、宾语前置句宾语在谓语的前面.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4、主谓倒装主语在谓语的后面.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聪明,太厉害了!5、定语后置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例如: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6、介宾短语后置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例如:投之以骨以骨投之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介宾结构后置
1. 语文阅读中的结构与内容分别指什么
结构:在文首就是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在文中就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全文;在文尾多是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
内容:在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文中埋下伏笔;文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要为下 *** 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时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语文课外阅读中.结构和内容,分别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
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
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内容是指文章讲了什么。
3. 语文古文词语结构1. 古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在感叹句中以及疑问句,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例:甚矣,汝之不惠!本来是 汝之不惠甚矣 为了强调‘甚’,提前。
矣,句末语气助词,不用翻译惠,通‘慧’,聪明,智慧的意思,这是通字,古代特有的,就是两个字意思可以相通吧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 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放在谓语后面的称补语,这你知道不,但在古文中,就是在补语位置的词可以看成状语,即状语放到了后面,为状语后置例:《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于河南战”。
古文中 ‘战河南’河南不是在补语的位置上吗?但在古文中河南是状语,后置了。但是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于河南战’还是状语。
翻译古文就是 战河南 了。
4. 语文阅读:结构,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有哪些结构上的作用,在文首就是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在文中就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在文尾多是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
内容上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文中埋下伏笔;文尾画龙点睛、点名主旨、深化中心。
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看看这个帖子吧~对你应该有所帮助~
/f?kz=77110437
呵呵~
加油!多练习就好~
我们年纪差不多啊~~
5. 语文古文词语结构1. 古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在感叹句中以及疑问句,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例:甚矣,汝之不惠!本来是 汝之不惠甚矣 为了强调‘甚’,提前。
矣,句末语气助词,不用翻译惠,通‘慧’,聪明,智慧的意思,这是通字,古代特有的,就是两个字意思可以相通吧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 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放在谓语后面的称补语,这你知道不,但在古文中,就是在补语位置的词可以看成状语,即状语放到了后面,为状语后置例:《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于河南战”。
古文中 ‘战河南’河南不是在补语的位置上吗?但在古文中河南是状语,后置了。但是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于河南战’还是状语。
翻译古文就是 战河南 了 开窍障碍 以今律古 依照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表达习惯来理解文言词语,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语言的古今演变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被古今语言表面相似的字形和结构所迷惑,从而将古今意义等同起来,混为一谈。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 *** 彩产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改变。
因此,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这样的翻译就错了。
(“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又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望文生义 这是孤立的处理词义的错误方法,缺少联系,缺少依据,胡乱猜想,其结果往往与正确的释义相去甚远。如9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1题中“或遂寝而不行”提供的义项是“止息”,而有些考生便臆断为错项。
因为他撇开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孤立地理解这个词、这句话,觉得“寝”肯定是“睡觉”之意,并且以上文中有“必条利病反复”有“病”这个字眼,于是似乎是顺理成章理解成:旧病复发,有时就在家睡觉而不出行。 胶柱鼓瑟 如,94年高考文言文第2题中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货:卖出;市:买入)。
而有些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只知“货”有“买”的意思,其实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既可当“买”讲(《记王忠肃公翱事》:“所货西洋珠于侍臣”),又可当“卖”讲(《狼》:“有屠人货肉归”)。也可以当“买”讲,(《冯谖客孟尝君》:“窃以为君市义”),还可以当“做买卖”讲(《肴殳之战》:“弦高将市于周”)。
开窍门路 1、学会推断 根据字形表意的形符加以推断 如,“引”字本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下》) 引申义——拉、牵引:“左右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导、引导、带领:“操引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引退、躲避:“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总之,掌握本义,这些义项就可以揣摩出来。 [例1]高考例题:99年高考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 “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小结:很多字(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可以通过字形推断其中意思。(如,“兵”“厉”“信”、“”、“仁”、“干”、“见”等)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加以推断 如,94年高考文言文第2题中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理解,可依据语境判定,何子平在解释为何“货市粟麦”时,谈到“尊老在东“,自己不忍心“独飨”白米,再联系前文对其“事母至孝”的评价,便可悟出“货市粟麦” 的意思了――将“月俸”白米卖出,买入低价的麦。
并且上文说领到白米,下文又有人问“所利无几,何足为烦?”显然是卖了白米去买粟麦了。 另外,还可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根据文中人物的语气口吻、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写作意图加以推断 如94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第4题对“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一。
6. 语文阅读的写作结构有哪些1.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主体部分几方面的内容一般是并列的关系,但却存在一定的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浅入深,或时间上的先后等。2.纵式结构在记叙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通过过程的叙述来写人、叙事、写景,如的《回忆我的母亲》,即通过回忆幼年、外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等不同时期母亲的表现与经历,赞扬了母亲的品德,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
在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用于说明事物的过程、程序,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叙述了景泰蓝这一手工艺品的工艺流程,介绍了景泰蓝由制胎到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的全部操作工序。在议论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用显示历史进程和今昔变化的事实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结构。
3.转折式结构转折式安排文章的结构模式,就是转折式。这种结构模式,指记叙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
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相反的方面上去,层层推向 *** ,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对于古代文言文中,我对于句子成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相当不明白,请哪位学哥学姐帮忙指教,快呀,谢
1. 文言文中:介宾结构后置句式怎样分
你说的是文言文中的句式吧!
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而字词就有词性之分,介宾短语就是“介词+宾语”组成的。介词通常有:把、以、从、和、被、为等等。宾语通常为人称(比如,“你给我”中“我”即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举个例子: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意思是临死时把大事寄托给我。(《出师表》) 其中“以大事”就是一个介宾短语,本来的顺序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文中就是把介宾短语放到 后面了。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意思是老百姓不能靠划分边境线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兵力强盛。(《得道多助》) 其中“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以兵革之利”都是介宾短语,放到了后面。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很常见,只要把句子成分区分清楚就很容易了,多看多练,长此下去就会越来越顺手咯,不知道我说的对你有没有用嘞?
2. “介宾结构后置”什么意思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都属于中国语言中的“倒装句”结构。
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介宾结构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3. 古文中的介宾后置是什么意思介宾后置也就是介宾作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⑤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 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4.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宾语前置、介宾后置都属于倒装句
下面提供关于文言文句式的全面讲解
[解题过程]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变式句(倒装句)
3,被动句
4,省略句
一,判断句:
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用判断句形式:
1,用"者""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
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句:
陈涉者,阳城人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甫,余弟安国平甫,安上纯甫.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秦,虎狼之国.
二,变式句:
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主要有: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主谓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根据下列句子的特点,概括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类型:
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无乃尔是过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是""之"为标志)
(二)定语后置句:
_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之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四)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_①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用_"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③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巨)偏在远郡,_行将为人所并."
④"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无标志的被动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例句: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_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_
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竖子不足与( )谋!
赐之( )彘肩.
寒暑易节,始一( )返焉.
5. 文言文中,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于后置句怎么区分阿状语在句中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特征,也可以修饰形容词,限定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程度。
在文言文中除了副词和介宾结构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也相当普遍。比如: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夜”做时间状语,“狐”做方式状语(像狐狸一样)。(《陈涉世家》)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做方式状语(《鸿门宴》)③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草”和“露”做地点状语(《指南录后序》)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做工具状语。⑤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做方式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6.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是两种表述,一种语法,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7. 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8. 古文中状语后置是介宾短语结构吗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不能说介宾短语后置就是状语后置,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
1.宾语前置的话一般是有标志的。一般你结合例句好记一些。
疑问代词做宾语:如“君何患焉?”,“何”做宾语前置。如“敢问何谓也?”同上。
宾语用代词“之”复指:如“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
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经常放在动词的前面:“寡人是征”,或者用“是”复指,如“先君之好是继。”
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可以提前起强调作用。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词”。
还有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很重要。如“则莫之继也”。这些东西古代汉语的通论里面都有列啊,标志一定要记清楚,看到稍微分析下就知道是宾语前置了。
2.状语后置,这个我碰到的不多,做的题也不多,帮你参考了下别人的答案: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